close









面對孩子的憤怒

作者:揚烏韋.洛格
原文作者:Jan-Uwe Rogge
譯者:羅慕謙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850702
裝訂:平裝

    嗯,再不寫,我應該就想不起來內容了。還是寫一下吧。反正沒寫我也沒真的就工作比較有效率。

    這本書的德文名字叫做《Wut tut gut》,『憤怒有好處』的意思。我們面對憤怒似乎有兩個極端:一是毫不修飾地發洩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事物上;一是壓抑下來。不過,其實這似乎都不是好的方式。在書裡頭,雖然作者先生是對家長或老師說的,但其實就算不是教育者的身份,讀了也有很多收穫。裡頭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孩子表現出來的憤怒其實可能代表什麼意義,憤怒的各種不同形式,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去觀察,應對這些憤怒。我之前讀過一本書叫做《情緒療癒》,裡面就有提到達賴喇嘛(以及他所代表的佛教思想)中對情緒的解讀與西方不太一樣…在佛家的理論中像憤怒這樣的情緒屬於負面情緒,要經由修行的過程慢慢使之完全消失;而我現在講的這本書,我想應該是比較傳統的西方觀點…吧…就是,情緒沒有正負面之分,也不需要去消滅負面的情緒,不過學會如何用對整個社會比較沒有傷害的方式去傳達憤怒就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了。

    裡面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討論手足間的衝突及嫉妒心理的部分。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覺得爸爸媽媽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就不再愛自己了…然後就會有一些退化式的行為,或是欺負弟弟妹妹等等,這種狀況若爸媽沒去處理,通常就得到孩子有另外的生活重心之後才會慢慢消失。不過,以牙齒小姐的經驗來講,其實那只是不再外顯,不再造成爸媽或兄弟姊妹的困擾而已。書裡面作者先生給的建議大致上是,除了儘量公平,不是一味叫大的讓小的或是只責罵起衝突的某一方之外,不要忘記仍然留一些時間跟大孩子獨處,讓他/她能經由某些(或許是)儀式化的互動確認爸媽對自己的愛並沒有改變或消失。

    講到這邊,牙齒小姐就想來話個當年,不要誤會喔…牙齒小姐的爸媽很努力地做到公平,也儘量不把氣發在我們身上。不過因為牙齒小姐是個龜毛孩子,我小的時候把爸爸媽媽說我『長大了,太重抱不動』解讀為『我太胖了,他們才不想抱我』…一直在偷偷希望我很瘦很瘦很瘦…然後『牽弟弟妹妹之後,沒有多的手可以牽我』被我翻譯為『我是多餘的』…(我還真是個難相處的孩子啊…)然後就在想,如果我在弟弟妹妹後面出生,或是爸爸媽媽不要生弟弟妹妹,我就不會是多出來的了。不論如何,養小孩對爸媽也是個困難的任務啦…畢竟他們還得忙工作家務等等好像永遠也做不完的事,而且也會有自己的情緒。我並不是要怪他們當年不夠疼我,只是在長大以後,看到人家著書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還是會有些說不出來的感覺。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外顯,造成的衝突可能也會多一點,我因為一直是個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孩子,所以好像還好,沒造成什麼危害。

    可是,如果能重來一次,我還是很希望能有人伸出手,邀請我加入他們的世界。

    另一個重點就是教小孩用他們能接受,社會也能接受的方式處理他們的情緒。比如說給小孩一個發洩的角落,讓他/她在那邊發脾氣、摔東西或撕破紙張之類的。當然,放在那邊的東西是專門用來出氣用的。有這樣的角落,小孩就不會亂發作一氣,身邊的東西不分貴賤通通弄壞,氣消了的時候才來後悔莫及。或是在校園裡設立『扭打區』,在那邊打來打去沒關係,不過當然也要有規則,就是有一方投降或不想打了,另一方就一定要停手,還有不想打的人不能強迫他/她一定要進去打。如何彌補在憤怒時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也是很重要一定要學會的。

    最後,就是父母師長也是人,也有情緒,而且這一點不需要隱瞞或掩飾。讓小孩觀察到大人如何(更高明地)處理自己的憤怒其實是很棒的身教。不用掩飾自己也會生氣並不是說就可以把氣發在小孩身上,而是讓小孩知道他們做什麼是不好的,會讓人生氣的,而大人生氣的時候怎麼樣理智地處理自己的憤怒,他們也會觀察到。我覺得這很有道理。沒有理由當了爸爸媽媽或老師就要變成聖人或神,我們也不是要教小孩成為聖人或神,而是要讓他們學著怎麼當一個能在社會上從容地生存的人。不是要教他們永遠不犯錯,而是教他們犯了錯後可以怎麼彌補。

    大概就是這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