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飲食文化》封面

歐洲飲食文化 Europaische Esskultur

作者:顧恩特.希旭菲爾德/著
原文作者:Gunther Hirschfelder
譯者:張志成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854500
裝訂:平裝

    結果很久很久以後才真的好好來寫這個讀書心得,在我都快忘記我讀了什麼的現在。

    不過看到封面上那個肥肥的傢伙又好像想起了點什麼。

    我記得書裡講了魚露這種調味料。它是羅馬帝國時代(或之前)就有的調味料。不過看它的製作方法,總覺得好像是把魚放爛了之後的屍水收集起來就變成魚露似的。…嗯…被我這樣一講變得好噁心喔…這本書講的東西跟《食物的歷史》講的有些重疊,而且我剛好是差不多時間讀的。所以在很久之後才寫流水帳的現在,要是我寫了什麼其實《歐洲飲食文化》裡沒講的,我想大概就是《食物的歷史》裡提過的東西吧。除了魚露之外,也有提到古時候歐洲那些莊園主人或是有錢的、貴族等人飲宴排場之豪奢,往往是賓客們不可能吃喝得完的份量,但這並不是一種浪費的習慣,宴席上吃不完的東西依慣例會分給佃農、僕役或附近的窮人家。所以其實並不浪費,而是附近的窮人家或佃戶們也可以打打牙祭的貼心設計說…想想也挺有道理的,只是現在大家日常的吃喝還是這樣的排場,但已經沒有佃戶或附近的窮人可以分這些宴席上的剩餘了,於是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下就真的成了浪費。

    除了這個,書裡也提到對沒接觸過的食材接受速度奇慢這回事,很長一段時間馬鈴薯都一直是「下等人」才吃的東西。要提高對某陌生食材或料理的接受度,就跟現在一樣,如果讓社會名流喜歡,就會帶起風氣,然後原本沒人想碰的東西忽然就大家都愛吃了。像咖啡、巧克力、茶等等都是這樣。馬鈴薯也是這樣。

    還講了餐具這件事。歐洲人很晚才發明叉子,所以相當長的時間大家大概都是手抓食物吧…XD古時候的餐桌禮儀大部分是教大家吃過的不要再放回大碗裡,(古時候餐具大概不是很夠,通常都是盛在大碗裡大家一起圍著它吃)或是不要噴口水這種的。(話說禮記裡面教的也是這些…)發展出超繁複的西餐禮儀應該是相當晚近的事。然後我就覺得,以前覺得西方人很文明,很有教養什麼鬼的,其實也不過就一小撮人,只是通常有辦法到東方來讓我們接觸到的,都是有錢有教養的人,這種比較一點都不公平嘛…

    有點扯遠了。書裡面我覺得有趣的一個討論是關於所謂「家鄉菜」或「民族料理」。就像說到德國就想到香腸、豬腳;說到日本就想到生魚片之類的。不過其實真要仔細分的話,很多其實都頗有商榷餘地。比方說南德跟北德口味其實不一樣,現在大家認為的猶太料理其實是二戰大屠殺之後那些流散各地的猶太人回憶自己在原本生長的地方吃剩下的的東西的「復原」。除了可能大部分地方的猶太人其實不這樣吃或沒這種食材之外,其實,嗯,地方菜這種東西在全球化的現在,好像哪樣被哪個地方選出來主打,那就變該地的地方菜,即使口味其實「修正」過或當地其實沒多少人做這種料理或這樣吃。

    臺北的牛肉麵節我覺得就是像這樣的東西XD

    剩下的都忘了,留待有機會重新溫習的時候再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