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漫長的歷史裡,很多時間都沒有什麼現代意義的外交可言。因為中國就是一整個獨大,所謂的外交,就是欺負一下(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剛好位在)旁邊的小弟,叫他們進貢點方物什麼的就算了。文化跟國力都差太遠,很難地位對等的這樣。再不然就是被旁邊的遊牧民族「秋收」(也是一種資本重新分配的方式吼?),然後火了徵召大軍去扁他們這樣。(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追不到就只好算了)

所以要看中國人的外交手段,也只有求諸幾個分裂的時代了,早一點的春秋戰國當然是,再來三國有點不夠長(嗎?我還沒有讀三國志咩…我們先跳過好了),所以南北朝時代是下一個理想的觀察時間點。

我覺得他們的關係其實很好玩,北人叫南人「島夷」,南人則叫北人「索虜」,反正都不是「正統」,在甲陣營眼中乙陣營全都是蠻夷,反之亦然。

不過叫南人「島夷」還比較容易意會,就是嘲笑他們是南方小島爬上來假裝是文明人的猴子,但是索虜我就不太懂了。總之反正就是北邊的野蠻人的意思。

一開始南人一直想北伐,想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話說小時候我真的是人家教什麼我就學什麼,這麼嚴重的種族歧視對照後來革完命了,說什麼五族共和,之諷刺啊…小呆牙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通通啃進去了。難怪叫我寫那種復興中華文化的文章從來都寫不出來,我認得那些字,但是聯成一大串到底是什麼意思,原來從來沒有懂過…我真是好棒啊~~科科)

附庸國通常就是一段時間來進貢一下,有的時候像百濟這樣子,表現出對中華文化的欽慕之情,皇帝一開心,要經籍要工匠要學者通通都會給你喔!

那實力相等的國家呢…最多的時候有三個在火拼,少的時候也都還是維持南北對峙的狀態。當然有的時候打太久了國家沒錢人民也不夠抓去死了,那就會想停戰維持友好關係。不過所謂的友好,其實也好不到哪邊去,就是維持兩邊會互相通使這樣而已,沒有什麼通商啦關稅啦犯罪引渡這類的事。不過比起兩邊完全不相往來,因為長年征戰流離失所的人們,在兩國有使節往來的時候,至少還有機會打聽一下在那邊的親人的消息。

我其實看不太出來他們這種邦交關係還有什麼其他用處…因為看來他們一般而言都不開放貿易,有的時候在列傳裡會看到使節到對方國家去的時候因為順便買點當地東西回去賺一筆(物以稀為貴嘛)結果被治罪免官的。然後即使在號稱和平的時候也還是有那種邊陲州郡首長因為各種原因叛逃到對方陣營去。但當然幾乎也都沒有在引渡的,很多時候如果會講話一點,還能說動這邊的皇帝,給你兵給你糧給你武器殺回去。

所以,外交上,感覺好像只是把真的拿刀槍殺得血流成河換成使節之間的嘴砲這樣。

(當然,如果都能打打嘴砲就算了,絕對比真的拿武器互砍好得多)

也因為這樣,會嘴砲的才子(有學問是一定要的,這沒辦法,因為嘴砲的內容一大部分就是比才學→表示自己這邊才是正宗華夏子孫這樣)在外交場合上就很有用處了。

在政府組織部分,北史相較於南史,上奏章討論政府制度改革(或是從無到有…好像該叫制度設計?)的部分多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時候宣布了一道聖旨,規定地方官的俸祿這樣。大致是每戶繳多少匹絹布,田地每畝繳多少庄稼當地方官的俸祿。為什麼會印象很深刻呢?因為 

幹,在這之前,地方官都是做良心事業的… 025_阿彌陀猴.gif  

比較原始的政府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配置跟執行經驗,通常都是採取比較封建式的做法,也就是這塊地方交給哪個臣子管理,我也不管你怎麼搞定你的領地,反正每年繳多少稅金給我,需要勞役或打仗的時候人頭都有夠就好。當然,有良心的會想辦法讓人民過得下去,沒良心一點的,

反正幾年後我就調走了,人民死活關我屁事,我能撈多少就撈多少囉…科科016_萬年奸臣.gif 

所以幾乎所有的地方官都是橫徵暴斂的。至於為什麼民變相對於他們受到的壓迫出現得那麼少?那是個值得另開一篇討論的大題目,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吧!終於到了拓跋宏先生也覺得這樣下去不行的地步,所以他跨出了非常有意義的第一步:規定地方官的俸祿。有俸祿額度才能明確定義出怎樣是貪污,才能定罪呀! 

沒有讀北史之前,我都沒有發現公務員薪水的規定居然有這麼重要的意義說~

雖然這種俸祿的定義方式會造成不富庶的地方大家都不想去,因為俸祿就會比富有的地方少很多(←這點是眼蟲先生提出來的,反應超快的牙齒小姐根本還沒想到XD)不過牙齒小姐想了一想,這樣的規定某種程度上也為地方官們努力讓(收得到稅的)人口增加,還有鼓勵人民屯墾更多的田地提供了驅動力。

至少降低了地方官的「良心事業」程度啦…

當然,時間久了,眼蟲先生說的那個問題還是會浮現的,那個在漢化的部分也算是討論到了,就不再重複。

另一個值得拿出來討論的就是人才的選拔和考核問題。以前國高中的時候讀那個什麼九品中正都說什麼被世家大族把持又不公平云云,現在的教育制度改革其實好像很大部份是把「公平的」考試制度拿掉或是比重降低,所謂的推薦或甄試其實不就是一種九品中正嗎?…科科… 

而且人家至少在南北朝時代是叫地方人士舉薦在地方上各方面有名的優秀人士,很多到了中央是先進國學讀讀書,然後參加對策考試,詳細怎麼考不是很清楚,不過看起來好像有筆試也有面試,再依照考試成績高低以及現在政府用人的缺額來分發。 

怎麼樣?看起來其實制度設計得也蠻進步的對不對?

當然會出現那種塞錢走後門的,不過這種試圖鑽制度漏洞的人古今中外滿地都是,會被世家大族把持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子弟本來就比較有機會被人記住,但當初制度會這樣設計,也是因為如果真的很優秀,在地方上還是會有名氣的,(當然,跟世族們相較,就是得「非常」優秀才行…起跑點不一樣,但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大家起跑點都一樣的事。而且現在制度一直改來改去,還不是脫不了這些一千五百年前人家就設計過的東西)社經地位高的人本來享有的資源跟待遇就是會好很多,他們出頭的機會就是比我們這些死不完的窮鬼高。也許我們這些死不完的窮鬼有那種資源跟栽培也會表現得非常優秀或甚至比他們更優秀,不過那就是沒發生啊…與其一直在那邊嚷嚷社會不公,不如好好想想以手頭上有的資源自己可以做到什麼比較實在。社會公還是不公也不是在那邊靠夭一下就會改變,就像大家再怎麼說牙齒小姐沒有女人味,我也不會就變成公的一樣XD

  (我好幽默喔…科科…101_藍藍路.gif  )

  有人才選拔制度之後,考核以決定黜陟的制度就是下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了。北魏也不例外地在年資跟績效之間擺盪。因為績效實在沒有什麼大家都同意的標準,加上當時他們的狀況,有一位(以牙齒小姐的記憶力當然想不起來他的大名)尚書就便宜行事地決定主要看年資,有犯罪或嚴重錯誤的另外計算這樣。他當初的想法是先這樣做一段時間,把當時考績大家都胡扯,戰亂或失個火就找不到記錄的問題降低到一定程度,再來往中間路線修正。不過接尚書位置的人,毫不意外地就這麼因循下去… 

雖然說他們的設計跟修正非常地辛苦,而且看起來怎麼實驗都是失敗,不過對照起前陣子考試院考績獎懲制度改革的風波,就覺得…我們真的也沒有比一千多年前的人進步到哪裡去啊…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