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封面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
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ückblick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原文作者: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23278

裝訂:平裝

    作者塞巴斯丁.哈夫納先生是著名的德國政論作家。在上世紀末過世了,不過因為他活得夠長,所以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他大部分都親身經歷了XD。身為一個娶了猶太裔妻子的德國人,我想這段德國歷史由他來解讀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之前由於牙齒小姐對於納粹這一段歷史一直很有興趣,所以讀了很多有的沒有的作品。不過或許由於通英文的人還是比通德文的人多很多,加上米國是戰勝國講話就是比較大聲(),所以之前讀的翻譯著作大多出於英米作者之手。(啊那個《第三帝國興亡史》我讀完第一本就忘了繼續…囧)不過既然是近代史,能聽聽各方說法當然是最好的。之前讀近代史的時候,不管中外作者通常不是把希特勒講成毫無理智的混世魔王就是瘋狂的賭徒。有的或許囿於作者本身專長的關係對於他的戰略配置通通都以「天馬行空」帶過。另外就是把納粹屠殺猶太人說成是德國由馬丁路德先生播下種子,一貫傳承下來到希特勒先生終於開花結果()的仇恨心態。雖然當時讀起來好像也很合理,不過經過哈夫納先生說明完,才發現…嗯…這樣的連結其實也多有牽強之處。

    俾斯麥先生是容克地主階級,而且自始至終都非常忠於自己所屬的階級。順帶提一下,讀了譯者的註解我才知道原來容克的原文Junker來源是Junger,德文是年輕人的意思。當時拿來稱呼或諷剌地主家無所事事的「少爺」們。後來才變成Junker,專指農場主階級的詞彙。原本雖然其他階層用來諷刺的稱謂,但是後來容克地主們也這麼稱呼自己,並以之強化自己的階級認同。雖然印象中他的鐵血宰相稱號讓我一直認為他是個好戰份子,不過其實他為和平所作的努力遠多於發動戰爭XD這還真是誤會他老人家太久了。在拿破崙戰爭的時候德國還是一堆小小的邦國跟自由市,用哈夫納先生的說法就是「五顏六色的塑料泡棉」,剛好作為四周列強的緩衝。不過被拿破崙的鐵蹄輕鬆踏平的經驗,讓這些小邦國跟自由市開始「想變強」,被法國人蹂躪的經驗讓德國人產生了一個結論以及兩種差別非常大的延伸: 

    1)我們一定要變強!絕對不要再讓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2)我們一定要變強!有朝一日我們也要能這樣對付別人!

    於是德國境內也開始有各式各樣的革命。不過革命的壽命都不怎麼長。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法蘭克福議會。議會諸公的想法非常激進,(比俾斯麥先生好戰多了),不過他們後來才發現他們缺少了建國必須的兩大要件:政府跟軍隊。(為什麼這種事可以這麼晚才發現…)然後他們超有創意的,就去跟普魯士借這兩樣東西。(為什麼這也可以用借的…)更棒的是,普魯士還真的借他們…(幹…還真的有人會借)。後來他們一度想把德意志國皇帝的名號送給威廉一世,不過威廉一世居然拒絕了(這些日耳曼人真是難以了解啊…)。理由是他不想接受革命份子的皇冠。(這算是有骨氣嗎?)當時的德國的革命份子最終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國,不過俾斯麥先生其實自始自終都只想建立大普魯士國(或說小德意志國)。那,當時德意志地區最強大的兩個勢力一個就是奧地利,一個就是普魯士。原本的德意志邦聯基本上就是兩個強國跟一堆小國的組織。理想中的大德意志國當然就是所有日耳曼人大家一起來組成嘛…不過因為奧地利有一大半的國土上住的其實是別的民族(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等等),真這樣搞那不就得把這麼大塊國土都吐出去讓他們自己建國去?就算使用牙齒小姐受過傷的膝蓋想也知道不可能。所以奧地利的理想是,把德意志邦聯其他的部分併進來。成立「大奧地利」。不過就算使用牙齒小姐也受過傷的腳踝想也知道大家會同意才有鬼,因此後來革命份子們退而求其次,希望先建立「小德意志國」。立志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國王以及首相也退而求其次跟革命份子合作。經過一番奮鬥終於把各小邦跟自由市都併進來了。不過從俾斯麥先生大不同於之前一直發動戰爭的做法也可以看出他其實無意真的進到大德意志國階段。他後期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一直盡力用外交手段避免戰爭發生。他很明顯地覺得普魯士已經「吃太飽」了。不過國內的人民享受到「變強」的感覺之後其實就很難阻止他們衝衝衝的念頭。更何況原本的革命人士期待的就是「大德意志國」,現在的「小德意志國」只不過是第一階段目標達成而已,離吃飽還遠得很哩!

    在俾斯麥先生執政的期間,哈夫納先生評論曰:非常和平,但是國內氣氛一直非常悶。經濟也爬不起來。但儘管俾斯麥先生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保守派,他還是首開先例送出勞工保險跟傷殘保險(雖然理由是「你們要的都給了,沒說的我也給了,就不會再革命了吧?」我不得不說,德意志民族,我真的是搞不懂你們啊!),然後德國的勞工階級收下了俾斯麥先生的禮物,但還是繼續吵要開放要民主(這就是買票無用的優質選民嗎?XD)。 

    在之後威廉二世執政的時期,雖然他好像時常一副搞不太清楚自己玩火玩到快燒掉房子的樣子,外交做法比俾斯麥時期激進得多,但是由於經濟剛好在這時候又起飛了(因為發現了電力的好用之處),所以國內一整個就是呈現過嗨的狀態。可能每個德國人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吧…另外哈夫納先生提到其實後期發動戰爭的時候威廉二世已經呈現架空狀態。也就是說,他不管想不想打都阻止不了底下的人了…呃…關於發展海軍導致跟英國的衝突,這部分的談判我雖不知是否真如哈夫納先生所說,德國人腦袋不知道在裝什麼,人家退一小步釋放的善意被解讀為「你怕了…現在不答應應該可以再要到更多」,整個搞不清楚人家底限在哪邊這樣(一如二戰結束之後俄國曾提出讓德國自己復國,永久中立,後來也被德國人自己用同樣的思考方式搞掉了)但總而言之談判破局,英國人不當盟友了。雖然閣揆、外交部長等人還抱持著「只要東線作戰,西線不開戰還撐得過」,但是軍方的參謀總部從一啟動就用的是兩線作戰的施里芬計劃。這邊又要再一次說了:德國人,我真是不懂你們啊…施里芬計劃已經擺在那邊二十多年了,軍方一直都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但是閣揆等人不知道為什麼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真看待過這個作戰計劃。他們難道以為作戰計劃都是像Keroro小隊的作戰計劃那樣隨便想隨便有然後隨便執行的嗎?就是這樣Keroro小隊才從來沒成功啊XD就算他們不希望軍方使用施里芬計劃,也沒有好好跟軍方溝通過,看軍方有沒有其他替代計劃。難怪結果變成一團爛仗。

    在跟吾友眼蟲先生討論過之後,其實我們也認為,不使用施里芬計劃不太可能,除了軍方沒有比較完整的替代方案之外,就算是當時的科技使得防守比進攻容易,把軍力全部丟到東線,誰敢說法國不會趁這個時候給德國來個肛肛好…何況法國想報亞爾薩斯跟洛林的仇已經那麼久了。就算他們很弱,一直騷擾也夠煩了,何況德國的工業重鎮魯爾工業區可是在西邊喔!這個要是掉了或是被破壞了還用玩嗎?雖然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還真是蠻有喜感的:德國內閣決定對俄國宣戰,一開戰,德國軍隊就砰砰砰往西邊開去XD

    關於戰略的部分有機會再聊吧。牙齒小姐不是戰爭魔人,大概不能說得夠精闢,有興趣的人ptt戰史板上充滿了戰爭魔人的討論,去那邊取經比較快XD 

     總之在多年爛仗之後德國打不下去了,雖然看似勝利近在眼前(逼俄國簽了非常喪權辱國的和約),但其實是沒可能打贏的了。(開外掛敲密技的英國和米國都是敵對方,人力跟資源都完全不是對手,海上又一直被英國關廁所。)發現這件事之後威廉二世就非常有種地…逃走了…(如果我是德國人,我絕對會覺得很幹,啊我們這樣拼命是在耍寶嗎?)然後國內(好像也很理所當然地)發生了革命。雖然說是革命,但是各地統治貴族基本上都是和平甚至自動地退位的。他們也早就受夠這一切,想龜回自己的小天地去安享天年。有個貴族在接見要求他退位的革命人士時說:

    「好吧!那你們就自己收拾這個爛攤子吧!」

    這句話我認為是對一戰後發生的革命最好的註解。

    後面是希特勒先生的部分,不過我想,可以併到哈夫納先生另一本書《破解希特勒》的心得去寫,這篇已經夠長了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