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希特勒》封面

破解希特勒
Anmerkungen zu Hitler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原文作者: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23308
裝訂:平裝

    牙齒小姐讀書雖然是蠻隨興的,也常常有書讀一半忘記繼續讀,不過由於哈夫納先生見解實在很精闢文字又很簡練,讀起來就算是像牙齒小姐這種腦袋空白的人也能讀懂,更覺得欲罷不能。所以讀完《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之後就接著又讀完了《破解希特勒》。雖然前一本的心得我只寫到一戰結束,好像沒辦法把哈夫納先生用以貫穿全書的脈絡表達得很完整,不過我想加讀這篇應該多少可以彌補一點缺憾吧!

    可憐的德意志國在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判打輸。雖然他們的確是輸了,就算現在不輸之後也會輸得更加一窮二白。但是除了看清局勢的軍方跟內閣高層之外其實全國國民所知道的並不是這樣,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戰時宣傳部當然要儘量宣傳好消息,而他們在決定投降之前也的確還打過幾場勝仗。因此國民在政府宣布我們戰敗認輸之前所知的一直是「我們就快要全面勝利了」,那,當然大家絕對是通通都非常錯愕,凡爾賽和約內容傳回國內的時候還要再加上極度的屈辱和憤怒。大家都覺得被耍了,但是卻不知道是誰耍的。這個時候,真正做出投降決定的陸軍…沒有臉承認投降是他們衡量情勢之後做的決定,所以有意無意地說出了「背後捅一刀」神話。或許這也算是平定國內革命亂象所需…但總之就是把「打不贏所以認輸」說成「就快贏了,但是革命人士、左派、共產黨…(想婊哪個就自己填好了)在背後扯後腿害我們輸了」。那,這個說法當然對德國國民的民族感情而言也比「我們真的就是打不贏人家」要更容易接受,因此一戰後這種不平的情緒一直瀰漫整個國家。也成為有心人士弄權奪位的一大利器囉!

    回頭說一下《破解希特勒》當然主要就是對希特勒先生做個全面的分析。這個人的人生乍看之下非常神奇,基本上是這樣:

    完全的失敗─完全的成功─完全的失敗

    不過這當然只是乍看之下。事實上成功來自之前的某些累積(以及機運),失敗也來自之前的累積(當然,以及機運)。雖然他看似毫無理性,但是不可諱言他也是有才能的人。雖然他的大作《我的奮鬥》被評為內容囉囉嗦嗦又散亂(牙齒小姐沒讀過,有機會的話倒是很想拜讀一下,可惜好像是禁書的樣子),但不散亂的部分他倒是真的認真去執行了。(這就是說到做到嗎?看來政治人物說到做到也不一定好…嗎?)之前討論希特勒先生的書都沒有像哈夫納先生這本書這麼言簡意賅地總結他這個人,我個人以為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

    缺乏並且逃避一切使人生安定的元素;極度自戀,自我中心。

    因此他沒結婚(自殺前兩天跟情婦結的那個不用算),沒家庭,沒職業(「元首」應該不算職業),也沒交心的朋友(唯一交心過的可能是衝鋒隊長羅姆先生,但是長刀之夜被他幹掉了)。他似乎的確有意無意逃避一切穩定下來的可能性。根據聽過他演講的哈夫納先生表示,他的演講內容其實很散漫又冗長,聲音則是由嘶啞的嗓子裡擠出來似的,並不悅耳。但他演講時就是有辦法催眠底下的聽眾,讓大家進入一種集體瘋狂的狀態。當然他也善用了這項工具。而且他有意地把原有的政府體制破壞殆盡。雖然在他手底下看似非常有組織非常有效率。但如果希特勒先生提早死翹翹,德國人民應該會忽然發現他們的國家什麼正常的機構組織都沒有…完全不知道怎麼運作下去。由於希特勒先生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估計自己大約活不到六十歲,所以便急著在他有生之年發動戰爭。也就是說,他基本上依照自己的壽命在規劃國家何時該做什麼事。另外他也完全沒有規劃接班人。他沒有子女,也看不出他有規劃交接權力的對象。簡直就像他只是來毀滅世界似的(因此當然不用想後續的事啦!打完收工XD

    哈夫納先生並且提到,雖然一般而言都把希特勒先生以及納粹主義劃為極右派,跟墨索里尼先生的法西斯主義差不多位置甚至直接歸為法西斯主義的一支,但其實納粹主義跟法西斯主義相去甚遠,反而跟共產主義還比較像。因為納粹主義裡非常重要的一項目標就是「全體人民的社會化」,因此他們就像共產黨一樣有青年團、婦女團等等各式各樣的組織(話說我們當年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好像也是類似的東西啊…),在工作之外每個人都要依自己所屬族群參加相應的組織與組織舉辦的活動。活動內容也很類似啊…常常有健行、野營、愛國(黨)歌曲教唱、集會遊行、各自的旗幟、口號、標語、制服、徽章…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應該能因此很有「歸屬感」。另外就是希特勒先生心目中其實並不存在(或只有很模糊的)國家觀念。在他的著作及演講中主角都是「民族」。牙齒小姐認為應該是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給大家的印象造成納粹通常被劃歸極右派。不過如果考慮「無國家」這個概念的話,那豈不正是共產主義的主張之一嗎?而且希特勒先生口中的民族定義也並不真的那麼明確。有的時候甚至可以說他覺得你是什麼民族你就是什麼民族似的。像他認為最高貴最純粹的雅利安人的特徵(金髮、藍眼、高鼻、長顱等等)他自己就不符合啊…

    基於這樣的自我中心跟莫名其妙的民族思維,儘管國家還沒有準備好(也許永遠也不會準備好),他還是急著開戰;因此慕尼黑會議最後兵不血刃得到他要的領土他卻視為大挫敗(因為沒辦法直接開打);不照他的劇本演的民族通通都受到極慘烈的屠殺與毀滅(嗯…猶太人可能不算「不照他的劇本演」,他們在希老闆的劇本裡本來就只有領便當這個任務而已。),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內。

    談完希特勒先生的人格特質之後來說一下為什麼德國人民會乖乖讓他操弄,照他的話去做各種莫名其妙的事。首先我認為說德國人奴性比較強啦、慣於服從權威啦這類說法都是不公允的。說德國人對猶太民族有源遠流長的強烈恨意也是不對的。前面那個,加州大學曾經做過的那個獄囚與獄卒或是電擊殺人等心理實驗都可以說明,其實會照做是大部份人類的共通天性;而「水晶之夜」其實也證明德國人其實對於迫害猶太人並不怎麼認同。至於歸罪於容克地主階級的守舊傾向與其他人的農奴習性也不公平。以商業為主要傳統的民族與農業為主要傳統的民族本來習慣、認同的做法就是不太一樣,我認為現在一般主流認定「比較優越」的民主制度事實上跟目前商業起家的國家比較強勢,說話比較大聲有關。不過這部分現在懶得更深入討論。日後再說吧。我認為,照哈夫納先生的說法,一戰後的威瑪民主政府雖然情操令人感佩,勇於「衝入火場搶救還救得了的東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對於大部分的德國人民來講,這個民主是戰勝國(跟著凡爾賽和約)硬塞給他們的,他們對戰敗的不平、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還有對財產歸零的憤恨通通都一併投向威瑪政府了。剛戰敗時的嚴重通膨其實是故意的,目的是希望讓凡爾賽和約的戰勝國只能拿到一堆廢紙;可是這個代價是稍有積蓄的中產階級財產通通歸零,雖然目的達到了…延緩賠款,米國貸款給德國,但賠款明訂以金馬克為單位(差不多就是得用黃金還債的意思)…而威瑪政府壽終正寢前的那次,雖然起因是米國的經濟大蕭條,但執政者故意放手讓它變得那麼慘重,目的也是一樣希望可以因為「我們已經一窮二白,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直接不用還錢。就是這樣讓希特勒先生有了執政的機會。

    這邊還要再說一下凡爾賽和約真的除了讓戰勝國爽一下,讓德國人有生聚教訓、立志報復的目標之外完全沒有達到維持往後和平的目的。首先戰敗國連出席和約訂立的會議都不行,就讓人很幹了,再來米國龜回去不玩了,剩下的英法兩國在慘勝之後國力也耗得差不多了,其實還要能壓制德國,說真的很拼啦…如果乾脆把德國拆了,讓它沒辦法東山再起也行,但又沒有,只是要了個天價的賠款。戰勝國都沒有錢了,戰敗國能多有錢?當然戰勝國需要錢重新恢復元氣,啊難道戰敗國不用?讓德國還維持完整(雖然被迫吐了一些地出去),又給了仇恨的理由,那戰勝國就要有辦法壓得住戰敗國囉?但少了米國,這很顯然是做不到的。英國很明顯也想龜回英倫海峽以西去舔傷口,這樣擺明叫跟德國接壤的法國自己去死就是了…法國後來也發現不把德國壓住他們絕對是第一個死,所以做過嘗試:出兵占領魯爾工業區。可惜英國與米國都不鳥它,法國只好摸摸鼻子又退回去了。依照哈夫納先生的說法,後來法國基本上呈現一個自暴自棄的狀態,有點類似:

    「既然早晚都要被踩平,不如快點吧!(躺好)」

    想想也真是蠻可憐的。大家沒事老是酸他們「腋下曬得黝黑」也真是不太厚道啊!

    希特勒先生執政之後,除了前面講的讓政府組織幾乎蕩然無存這種事之外其實當然也做了很厲害的事,不然德國人也不是白痴,餓著肚子喊口號就會飽。他上臺之後,雖然看似從未在經濟議題上花過心思,不過就算全靠直覺也好,他任用了沙赫特先生重振了德國經濟,人民重新充份就業(當時的德國工人會開玩笑曰:「至少我們也失去了餓肚子的自由」),而且在外交上也是連戰皆捷(希特勒先生自己覺得是失敗的也算喔!),不付賠款、擴充軍備、合併奧國、占領捷克、瓜分波蘭…幾乎是想做什麼都做得到。開戰初期也非常慧眼識英雄地採用(催生)了曼斯坦因計劃。如果我是當代的德國人,忽然之間從又貧困又屈辱重新回到有工作、有飯吃、在國際上還揚眉吐氣,我也會大力支持元首先生的。當然大家也不是不知道元首先生的反猶太主張,不過跟上述的成就比起來,那個「也勉強可以忍耐啦!」還會自動幫元首開脫曰「如果元首知道的話」

    (說真的,我認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在的臺灣大家也極可能是一樣的反應…看社會大眾對新移民、外勞等少數族群的不友善就不難想像…我希望萬一真有這麼一天,我不要因為吃得飽就忘了我的少數族群同胞正在受苦受難

    也因為一般德國民眾對於迫害猶太人只是當作不愉快的副作用一樣勉強接受,因此希特勒先生為了不要在國內激起太大的反對聲浪(雖然說就算反對也已經沒有管道反應了)所有的屠殺猶太人的行動都在國境外進行。國內的人原則上只知道猶太人一直被運走,去前線服勞役之類的,雖然當然會有關於屠殺的消息傳回來,不過由於也沒有管道證實,大家也就繼續自欺欺人下去(或許也不能真那麼怪罪當代的德國人…誰想得到這麼誇張的工廠流水線作業化的屠殺是真的…)。哈夫納先生認為,一戰之後的德國人民渴望一個強而有力的領袖帶領他們走出現在的困境,所以希特勒先生這樣的人物其實是「應觀眾要求」出現的。就算沒有希特勒先生,應該也會有另一個「氐特勒」或「伊特勒」先生(我知道這梗真的很爛…科科…)來滿足人民的期待。當然,如果不是希特勒先生,就不會有猶太大屠殺了。至少哈夫納先生是這樣認為的。對猶太人的敵意或許一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也許就像早些時候「臺灣人」對「外省人」的情緒,但是再怎麼不喜歡,會希望把「外省人」通通殺光的絕對也是極少數(而且精神狀態可能也不適合離開精神病院)。

    再回到希特勒先生的主張。他的主張基本上有兩大目標,第一是為「高貴的雅利安人」爭取「生存空間」,劇本裡的生存空間也就是俄國。也因此雖然俄國之前跟德國關係算是相當友好,但希老闆說要打就還是要打。第二個則是消滅世界上所有的猶太人。戰爭打到中期,呆瓜也看得出不太有機會贏了(還是一樣,人力跟資源落差太大啦!),所以希特勒先生決定全力專注於第二個目標。所以雖然戰爭所需物資都來不及運輸了,還是撥了大量火車班次去運猶太人;雖然士兵都死到不夠用了,黨衛隊這樣的精銳還是沒投入前線而致力於「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更有甚者,雖然看似毫無道理,由於這兩個目標在他死前都做不到,(而且這些該死的人民都不照我寫的劇本演)他因而決定把德意志民族也毀了。所以他對大魔王米國宣戰(小羅斯福可是想參戰得要命卻苦於沒參戰藉口),死前最後的命令是要求黨衛隊毀掉德國境內一切還能用的物資。與前面接手一戰後德國政府的社民黨「搶救火場物資」的態度完全相反,如果誰透露出還想活到戰後的訊息,希特勒先生馬上就讓你再也不需要煩惱這些問題了。

    最後聊一下紐倫堡的大審。我覺得哈夫納先生這段講得超精采。這基本上跟凡爾賽和約一樣也是相當失敗而且沒針對重點的一個審判。納粹成員最重大的罪行應該是對特定族群的(工業化)屠殺。順帶一提,雖然對猶太人的屠殺大家印象最深刻,但是一樣衰小卻被遺忘的還有病患、殘障、老人(基於「優生原則」以及「減輕國家負擔」等理由)以及吉普賽人與某些斯拉夫族群等等(大概也是「不聽話的賤民」之類的理由)。但是沒人為病人、吉普賽人或斯拉夫人說話,所以大家也不太知道這些。而戰勝國或許因為其實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比如說東歐大規模驅逐境內的日耳曼人,也造成數百萬日耳曼人死亡、或是對戰俘或戰敗國平民的蹂躪等),又不知道怎麼說清楚自己做的跟納粹做的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沒種把這個當作首要罪狀,首要罪狀後來變成「發動戰爭」及「違反戰爭原則」。也讓後來許多德國人(其實我也這麼)認為這不過是「打贏了的人說了算」的一個自爽審判而已。首先,至少在一戰之前發動戰爭普遍被視為外交手段之一(當然不輕易使用),而且目前看來世界上還是不得不繼續存在戰爭。就算不喜歡,既然是無法完全根絕的一種「比較激烈的人類交流形式」,將發動戰爭視為有罪一點意義也沒有。

    哈夫納先生舉了一個我覺得好棒的例子:不然大家也可以依照這個原則把「出恭」視為有罪。請問這樣難道大家真的就能都不拉屎了嗎?

    再來,如果戰爭是種罪行,是不被允許存在的,又何來「戰爭原則」?更遑論「違反戰爭原則」了。(如果戰爭是錯的,那戰爭原則當然也是錯的,那「違反戰爭原則」不就應該變成正確的事了嗎?XD)依哈夫納先生說,戰時對敵對國平民的侵犯或對戰俘的不理性處置是常見的(雖然不是正確的),不過由於對軍心及紀律有害,一般而言軍隊領導者自會控制其發生,犯行者也會接受嚴厲的處罰(不過看伊拉克戰爭時米國大兵對伊拉克人做的事與後來受到的處罰,這點或許值得商榷)這和有系統地以工廠作業方式屠殺特定族群還是不一樣。混為一談實在令人遺憾,也使人不自覺低估了希特勒先生所作所為的恐怖程度。讀到這裡,牙齒小姐也想到我們目前的性交易除罪化問題(雖然最近大家好像忘記這回事了)。其實性交易以上述原則而言還真是沒有理由視為罪行。既是人類必然存在的需求,定罪也不能使它消失,那又何必給它安上「有罪」的大帽子,還不利管理。這不就是「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嗎?

    大致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