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失憶的年代
Dark Age Ahead
作者:珍‧雅各/著
原文作者:Jane Jacobs
譯者:姚大鈞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291379
裝訂:平裝我對空間規劃和交通管理是不太懂啦…


所以作者舉的例子還有她的觀點我都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有一種學到新東西的興奮感
我不曉得這位作者在該領域的地位如何
不過雖然她舉的例子使我知道一些跟原本認知不同的事實
也提出了她的推測
但因為沒有足夠的調查結果去佐證
我就在想會不會也只是一種比較新奇的言論呢?

比如說,在談科學上的故步自封時
她舉了『封閉某幹道卻不會造成周邊道路壅塞情形惡化』的幾個案例(好像兩個吧?)
此事實和北美的交通工程學者所抱持的觀念完全相反
她說,學者們都用流水來比喻和想像交通流量
認為就像封住某條河道,多餘的水便只能流向其他河道
如果水量固定,那麼周邊河道水位必然上升

不過封閉某些道路可能造成開車的人減少
因此水量固定的假設便不成立
當然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考量會造成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我覺得如果繼續研究應該會很有趣
可惜這本書的尺度好像只是一本科普書吧…就是看完只能科科而已的普通書
我不曉得念交通的人學的是不是這樣
這還蠻有趣的

另外一個就是她談到北美的都市規劃
她認為現在流行的規劃方式,也就是清清楚楚地分隔純住宅區、純商業區、純工業區等
其實並不理想
加上因為北美(主要是美國)之前通用汽車公司為了公司營利考量
有意地利用它的財力及政治影響力慢慢地『剷除』了大部分的大眾運輸系統
維修、設計和能源使用上明明相對理想的電車全部因為被認為『過時』而停掉
改用使用年限比較短、又需要耗大量汽油的巴士取代
因為社區規劃的方式,又使得汽車變成每個人/家庭的民生必需品
社區生活機能不健全的狀況與此互為因果
導致的結果有必需開銷增加、社區冷漠、成人無法由社區得到足夠的支援以養育下一代
(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
社區建築老化時比原本更容易變成一座死城
接著也會有治安之類的問題出現
und so weiter…

其實我以前一直以為就是應該把這些東西都分得很開
什麼文教、商業、工業、住宅…才不會互相干擾
才能有『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觀念真的那麼理所當然嗎?
其實就我自己的經驗
我明明就喜歡巷口幾步路就買得到鹹酥雞,轉個彎就有便利商店
上班的地方離家近一點,省去交通上時間和金錢的花費
以此觀之,這種楚河漢界切割法對城市發展或許並不如我原本以為的理想啊…
為什麼我以前都沒有想到呢?

另外當然也有提到北美也變得越來越文憑取向
是『文憑』喔!…教育機構重視發給證明這件事的程度漸漸高於真正教會求學的人東西
學位跟上面提到的車子一樣變成在社會存活的必需品
(這並不是只發生在華人圈裡的…我們認為的,理想的『西方』也一樣面臨這個問題)
在此同時學費變得越來越高昂
主政者以營利事業,或至少必須自負盈虧的角度看待教育和藝術組織
(臺灣什麼都學美國,因此這種理念大家應該覺得很熟悉吧…)
從事這些的人養不活自己變成一件不可原諒的事…
這當然並不百分之百絕對不妥
但是就我個人的觀點(以及我所認知的,本書作者的觀點)來說
這樣的觀念,以現在這樣發展的狀態看來是弊多於利的

最直覺的結果就是很容易變成賣文憑啊…學校為了籌錢必須做很多沒意義的事
然後人民又不得不花一大筆錢去買這可能越來越沒意義的『產品』--文憑
於是必要開支又攀升,存活更加困難
und so weiter und weiter und weiter.... alles bekommt schlechter.

主題是有趣的,雖然有些部分我覺得討論得不夠
比如說她破題引了古老文明(如中國)為什麼最後落敗
為什麼某些文明消失
但後頭的討論便窄化了,還蠻可惜的
此外我必須誠實地說,譯者功力不是太好啊…
雖然也是外文系畢業的,也留美拿了碩士
但譯文實在不通順,校稿的人員也不夠盡責
裡頭出現的錯字已經多到讓我這個錯字魔人開始感到不爽的地步啦…
『昨日城市--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一書中也有錯字
但譯者至少譯得尚稱流暢優美,我還沒那麼怒,忍耐一下就過去了
姚先生你實在未夠班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