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馬人的二十個問題
作者:塩野七生/著
譯者:鄭維欣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437506
裝訂:平裝

      這本書蠻有趣的。塩野七生女士長居義大利,書中她說因為自己不是學術界的人,所以對於真偽難辨的歷史材料不會像學者那樣過於小心而不敢引用。我覺得這一點還蠻有趣的…也很值得討論。她談到這個議題是在談到引用某些後人作品裡的,比如說…某偉大人士的演講內容,在『正史』中多半會因為『不知道是不是這個作者自己掰的』而不引用(啊…抱歉我忘記她那時候是講誰的演講了…),當然史學家也有其考量,不過她因為並不以史學家自居所以寫作上就自由很多。她也提到關於歷史,現在常常都流於兩個極端,一個是學界『非要確定真實性』才參考,結果使得歷史變成非常生硬無趣的東西;另一個極端則是歷史小說,在走向大致符合歷史發展的狀況下內容隨便作者唬爛…塩野七生女士認為其實可以不用這麼極端…我想所以這是她能寫很有意思但又不那麼唬爛的歷史『科普書』的原因吧。

      關於這個觀點,我也有一些想法想要說說。借我書的是新同事魚先生;因為他剛好在讀《羅馬人的故事》系列,我這個老是對別人讀的書很好奇的人就忍不住跟他借了。記得在聊到閱讀興趣的時候他說過『
對小說比較沒有興趣,因為那些都是編出來的,不是真的。』也因為這樣所以他願意讀歷史書,但對小說就沒什麼興致。魚先生的這個意見我覺得也蠻有意思的,當然這樣想很合理,不過,什麼才叫做『真實』呢?歷史很大一部分是由前人留下的紀錄組織起來的,但是當時撰寫歷史的人也許有他的偏好、政治立場或面臨的壓力、甚至記錄者的成長背景所受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其理解事件的方式。也就是說,只要是人留下來的紀錄,就一定不可能完全客觀,字裡行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作者有意無意引領讀者理解該事件的方式。這樣的東西也一樣『不夠真實』,或說,不夠全面啊!所謂的歷史一向都是勝方的歷史,可是我們可以想像敗方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而他們的這些理解是不會被留下來的,就算留下來了,也不會是正史材料,多半會被當作稗官野史。所以,為什麼就要認為所謂的歷史才值得了解,而小說就因為真實性不足而不值一哂呢?換一個角度說,小說的故事發展或許全為杜撰,不過小說刻畫的人性常常既深刻又切身,就理解人性的角度而言,我認為也是很有價值的呢!

      另外,在讀到塩野七生女士提到史料取捨的問題時,其實我有想到中國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先生,他用紀傳體寫史記,我想很多時候裡頭人物的對話也是他依據所得材料撰寫出來的,可是我們還是很敬重視為正史,所以,或許並不需要這麼嚴格吧!畢竟古代又沒有辦法錄音錄影XD

      其他的部分,或許讀過全部的羅馬史會更有得討論。當然,要感謝塩野女士讓我對羅馬史又開始有興趣了(
謎之音:呃…妳好像對各種不重要的事都很有興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